國父紀念館介紹

(一)地理位置
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信義區,位於城市的核心,北臨松山文創園區、臺北大巨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西鄰光復國小、東鄰臺北市議會、臺北市政府,東南臨101大樓、四四南村,位於臺北市的商業精華區,館區總面積約為11萬5702.48平方公尺。園區原為臺北市六號公園預定地,現名為「中山文化園區」。


(二)本館願景

           核心價值:博愛、服務

  • 弘揚中山思想,實踐博愛服務精神
  • 改善公共設施安全,致力提升服務品質
  • 推廣展演活動,建構優質藝文殿堂
  • 充實文化設施,推展精緻生活美學
  • 積極經營行銷,創新國父文物價值
  • 帶動周邊區域,共構文化藝術與商圈發展

(三)人文歷史

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之事蹟及革命行誼並發揚其思想學說,政府於民國53年籌建國父紀念館、民國54年蔣中正總統親自主持奠基典禮,翌年經公開徵圖,由名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之圖樣獲得入選,後又遵照蔣總統之指示在外型上加強中國建築的特色而修正設計。民國61年5月16日主要工程完竣,舉行落成典禮。其建築整體平面格局、四周迴廊、屋頂飛簷、正門入口處屋簷起翹等形式特色,形塑出現代主義結合中國傳統建築精神之風格,為臺灣現代建築史發展過程之經典作品。

國父紀念館原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民國75年7月改隸教育部,並合併「陽明山中山樓」,機關名稱從「國父紀念館管理處」易名為「國立國父紀念館」,101年5月20日起由教育部改隸文化部。108年5月3日因建築的經典設計及所代表之時代意義,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 四 ) 多元場域 

本館除了提供海內外人士瞻仰國父,亦兼具文化藝術教育、不僅提供藝文團體多元展演場地,更讓市民充分運用戶外園區及迴廊等空間,融入生活休閒中;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發生場域,帶動周邊區域與大巨蛋文化體育園區等串連,共構文化藝術與商圈發展。

展覽場空間:中山國家畫廊為國家級藝廊,經常舉辦國際性及享譽國內外藝壇名家之重要展覽,為國內最受好評之大型展覽場所,EX.劉國松、齊白石、拿破崙、李奇茂、歐豪年等精彩藝文展覽,多處展場亦為藝文工作者的孵化地。

劇場大會堂:辦理金鐘獎、金馬獎等盛大3金頒獎典禮、唐獎、楊麗花歌仔戲、民歌演唱會、鐘樓怪人音樂劇、雲門舞集、鳳飛飛演唱會及巧虎劇團等多元表演場地,為從事表演工作者,提供一個實踐夢想的場域。


園區廣場含迴廊:台灣燈會、國父誕辰紀念、國慶大會、晨運團體、白晝之夜、101跨年活動、街舞團練、新春揮毫等,多年來提供廣大民眾友善、多元的動靜態休閒活動用地。


其他:歷任總統蒞臨就職、三軍儀隊交接、重要外賓來訪,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等,留下珍貴歷史鏡頭。

D:\館景相片\國館館景及LOGO\國館正面全景.jpg

國父紀念館現況圖


(五)古蹟指定緣由及範圍

      1. 指定國父紀念館為古蹟理由及其法令依據: 

  1. 國父紀念館落成於民國61年,係為紀念中國近代史之重要人物孫中山,其人為亞洲地區推動創立民主共和國之先驅,其民主思想亦對亞洲及華人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國父紀念館內設置孫中山銅像,並陳列其革命史蹟及典藏相關學術研究史料,為推廣孫中山理念及畢生貢獻之重要場域。
  2. 國父紀念館為臺灣於戰後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之一,由國內重要之現代主義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其建築整體平面格局、四周迴廊、屋頂飛簷、正門入口處屋簷起翹等形式特色,形塑出現代主義結合中國傳統建築精神之風格,為臺灣現代建築史發展過程之經典作品;建築形貌與戶外廣場之整體環境景觀,已成為臺北市重要之城市空間視覺意象。
  3. 國父紀念館內大會堂,曾多次舉行國內重要視覺、表演藝術獎項(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之頒獎活動,並長期提供國內外藝術團體作為室內表演場地,為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之重要場域。
  4. 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指定基準。

       2. 古蹟定著範圍:

國父紀念館建物本體係為古蹟本體,古蹟定著土地範圍為建物本體及中山公園部分範圍(包括建物四周圍繞之現有廣場、建物南向正門中軸線至仁愛路入口間之水池及花圃綠地、水池東側、西側、南側廣場、花圃綠地東側、西側廣場) 。

(六)建築設計理念

國父紀念館設計者王大閎建築師,民國6年出生在中國北京,成長於上海、蘇州,曾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哈佛建築研究所,師承於現代主義大師葛羅培斯。民國41年來臺定居後,以公共建築設計聞名,代表性建築作品眾多,民國98年獲國家文藝獎,是臺灣現代化建築運動的先驅。王大閎認為:「我國現代建築有三個方向可走,一是追隨現代西方建築,一是抄仿古代宮殿式建築,或是創造有革命性的中國新建築。」當時政府期望的國父紀念館是中國宮殿式建築,而王大閎所提出的建築設計,是呼應國父作為一位推翻前朝、勇於改革的革命家,其樸素剛毅的特質與傳統皇宮的華麗風格截然不同;為此,經多次協商,調整成乍看彷若「歇山式」屋頂,屋簷尾端翹起,代表對封建社會的翻轉,構成了今日的國父紀念館。


(七)本案建築美學概述

中國傳統建築是東方建築的代表,而中國建築現代化後,發現許多元素乃源自書法的演化與概念,本館建築的四個角起翹,即是從書法「人」字轉換而來的設計思維。建築結合「大樹、綠地與黃瓦」的元素,加上仿唐風之黃色流線型的屋頂、起翹延伸入蒼穹的屋簷四角、入口意象的上揚簷口、清水磚外包赭紅色鋼磚、鏨石子工法的樑柱、柱子和樑邊角135度切角的關懷、四周迴廊落柱旁的樸質座椅、美人靠式欄杆扶手的溫馨設計、門寬與高1:4比例的瘦高、莊嚴大器與醬紅色之建築特色等,處處彰顯國父樸實、簡單與親和力的特質,亦誠如其所書「博愛」二字之意涵。上述建築細節考量係起因於建築師王大閎先生曾云:「國父是一位革命者,故紀念他的建築必須創新,且他的為人與生活特色,在於樸實與簡單,所以這座建築不應俗氣華麗,必須莊嚴中帶有親和力

。」對於建築古典美極為敏銳的王大閎先生,因此融合現代主義語彙與中國傳統建築精神之風格,塑造出獨具中華藝術之出眾氣質的國父紀念館,為臺灣現代建築史發展過程之經典作品。  


(八)典藏品包括

  1. 國民革命與民國肇建歷程有關之重要文物、史料及思想與論述等重要文獻。
  2. 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主,民國重要先賢為輔,足能闡釋民國肇建軌跡與國家發展脈絡之珍貴史料與文物。
  3. 見證國家及本館館務發展、歷史文化與美學傳承珍貴史料、文物及名家作品。
  4. 基於研究、展示、教育與推廣等目的,本館辦理中山國家畫廊邀請展取得或主辦競賽優勝之藝術作品。

國父紀念館體現了王大閎先生「簡單、自然」與「既中國又現代」的風格,跳脫中國傳統宮殿外觀,但擷取了古典飛簷的精神與姿態,以現代手法演繹挑伸與凌空的意境,其建築形貌與戶外廣場之整體環境景觀,成為臺北市重要之城市空間視覺意象。

一張含有 文字, 室外, 河, 黑色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國父紀念館建築原始設計示意圖國父紀念館正面照,張敬德建築師攝
國館本體結合映池投射等影呈現的意象建築之美溫馨的迴廊、切角及清水磚外包赭紅色空間
國館入口意象的上揚簷口,象徵掀起革命,推翻滿清統治起翹延伸入蒼穹的屋簷四角
大廳莊嚴高挑通透流暢國館映池及結合周邊101大樓等建築之美

(九)週邊交通歷史:三張犁支線

本支線全線於民國75年7月21日廢止,目前鐵路已經拆除,其所產生的新生地,市民大道延吉街口至光復南路沿線已經劃成平面停車格(公有廢鐵道廣場停車場)及地下停車場(僑安公有停車場),忠孝東路平交道兩側路段目前為臺北捷運國父紀念館站的1、2號出口及通風口。國父紀念館園區內翠湖南側東西向之柏油道路為原鐵路遺跡。營區內之鐵路線,若以民國34年美軍繪製地圖與現今地圖對照,較國父紀念館內之路段向南偏移40公尺,約正對仁愛路四段南側安全島,為現今臺北市政府大樓中庭(原稱沈葆楨廳)所在,穿越松壽廣場公園至松仁路營區界線前終止;亦是建構台北市民串聯國館週邊環境變遷記憶中的重要連結點之一。   


本次設計將寬約5米路面改造為防滑的露骨材地坪,並以深灰色系高壓磚飾帶,界定鐵道舊址及寬度106.7公分的原軌距,以重新建構三張犁支線意象;並新增設三張犁支線兩端的逸仙路及光復南路出入口,方便周邊居民及遊客可以自在進入園區,塑造成美麗宜人的賞櫻步道,並設置矮靠背座椅,提供民眾休憩使用。

一張含有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一張含有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國父紀念館周邊環環境變遷圖

(資料來源:《國立國父紀念館景觀改造工程委託規劃設計監造技術服務現況調查報告》古地圖 

    資料來源: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十)周邊特色景觀

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市中心菁華區。巍峨莊嚴的建築本體、綠草如茵的中山公園,使國父紀念館成為臺北都會區中最耀眼璀璨的標的景點。這裡也是引領國內文化藝術邁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絢麗舞臺,許多藝文活動皆在此舉行,藝文氣息濃厚的氛圍之下,與周邊多處人文歷史據點相互輝映,形塑出都會區中獨具藝術涵養的網絡。國父紀念館的落成不僅帶領臺北市邁向國際型的大都市,也帶動臺北市東區的經濟發展,使得本區市況昌盛、人文薈萃、宜住宜商,更因區內豐碩的人文歷史景點為本區增添豐厚的文化底蘊。

西元重要事件
1963~1972年1.1963年 成立「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小組」,首項紀念項目為「建築紀念館」2.1964年 決定興建國父紀念館3.1965年 王大閎建築師設計圖樣獲選4.1972年舉行落成典禮;舉行「國父史蹟展覽」;「總統勳業展覽」
1973~1982年1.1973年 國家畫廊改為「中山畫廊」;設立「聯合文化服務中心」;展出「辛亥革命史蹟展」;舉辦第一屆書畫比賽、演講比賽、青年愛國歌曲合唱比賽;「孫逸仙博士圖書館」正式成立2.1974年 舉辦第一屆水彩寫生比賽;舉辦「國父紀念特展」;蔣中正於四月四日逝世,本日移靈本館大會堂;紀念國父一百晉十誕辰暨文化復興節大會3.1976年 慶祝臺灣光復節大會4.1977年 舉辦「抗戰四十週年紀念特展」;舉辦「制憲行憲三十週年紀念展」5.1978年 世界自由日大會;第六任總統蔣經國先生、副總統謝東閔先生就任典禮;舉辦「北伐統一五十週年紀念特展」;舉辦「國父紀念館建館資料展」6.1979年 金馬獎頒獎典禮7.1980年 舉辦「建國復國大業史畫展覽」8.1980年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舉辦「建國史蹟展」、「施政績效展」、「海峽兩岸展」、「四海同心展」、「中國大陸實況展」;金鐘獎頒獎典禮9.1982年 金鼎獎頒獎典禮
1983~19921.1984年 第一屆藝文金獅獎頒獎典禮;第七任總統蔣經國先生 、副總統李登輝先生就職晚會;師鐸獎頒獎典禮;舉辦「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展」2.1985年 神農獎頒獎典禮;七七抗戰勝利四十週年紀念特展;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紀念展3.1987年 行憲四十週年紀念特展4.1988年 蔣經國於一月十三日逝世,特設靈堂;中山樓舉行國父暨先總統蔣中正先生與故總統經國先生塑像揭幕儀式5.1990年金曲獎頒獎典禮;薪傳獎頒獎典禮;第八任總統李登輝先生、副總統李元簇先生就職典禮在大會堂舉行6.1991年 中華民國八十年開國紀念特展7.1992年 世界兒童畫展國際巡迴展
1993~20021.1993年 世界版畫名家展;大陸百位當代名家展;夏卡爾畫展2.1994年 「畢卡索的藝術世界」展覽3.1996年 第一屆「中山盃金嗓獎全國合唱比賽」4.1997年 「二二八」五十週年紀念音樂會在大會堂舉行5.1998年 東京富士美術館所藏日本名畫文物展;中山畫廊更名為「中山國家畫廊」6.2002年 建館三十週年;終止與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合作關係;典藏品數位影像資料建立完成
2003~20121.2006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核定本館「陽明山中山樓古物維護要點」;中山樓落成啟用40週年2.2008年 首次開放陸客來臺旅遊,中國首發交流考察團一行約800人,第一站至本館參訪;與南京中國暨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合辦「孫中山先生史蹟畫展」3.2009年 永續經國-蔣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特展;史瓦濟蘭總理德拉米尼Barnabas S. Dlamini一行18人來館參訪;索羅門群島總理西庫瓦閣下H. E. Dr. Derek Sikua 伉儷來館參訪4.2011年 美國聯邦眾院「國會臺灣聯線」共同主席Mario Diaz-Balart、Phil Gingrey 及Laura Richardson三位眾議員等蒞館參觀;「孫中山先生與美國特展」,馬英九總統、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徒文先生等嘉賓蒞臨參觀;「百年銳於千載:辛亥一百年.建國一百年」特展5.2012年 本館改隸文化部。(中山樓改隸教育部屬館所)
2013~迄今1.2013年 102年度廣播金鐘獎頒獎典禮;第50屆金馬獎頒獎典禮2.2015年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90週年暨第15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舉辦「烽火浮生錄─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的另一頁歷史」暨「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蔣渭水先生紀念展」開幕典禮3.2016年 「國立國父紀念館跨域加值計畫」奉行政院核定;兩岸四地研究孫學的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4.2018年 加拿大青年領袖訪問團來館參訪5.2022年 「跨域加值公共工程計畫」之懷舊鐵道「三張犁支線」開放民眾通行;成功申請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組織;五十而立—建館50週年館史展」開幕典禮;舉辦50週年館慶典禮暨展覽及生活美學25週年特展;首次與全民劇團合作推出「仁愛路6號」舞台劇演出。6.2023年配合臺北市政府跨年活動、「2023台灣燈會」含中央燈區等周邊展覽活動,白晝之夜等在國父紀念館園區辦理。